发布日期:2025-08-07 01:28 点击次数:61
今年七月下旬,菲律宾总统马科斯带着厚望飞抵华盛顿。此行目的很明确:希望能与美国高层直接对话,化解其对菲律宾输美商品施加的20%关税威胁。
然而,这场备受关注的访问,结果却让许多人感到意外。马科斯最终获得的,仅仅是美国同意将关税从20%微调至19%。
作为对这一象征性“优惠”的回报,菲律宾方面则需要对美国商品实行零关税,并开放更多本国市场、自然资源,甚至包括重要的军事基地。这份协议,怎么看都像是菲律宾付出了极大的代价。
一场价值的丈量
对马科斯来说,这次美国行仿佛是一场关于“价值”的公开谈判。他急于展现菲律宾对美国的忠诚,期待换取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和战略支撑。
但华盛顿似乎从一开始就预设了冷淡的基调。接机现场,仅有菲律宾驻美大使和美国驻菲大使,显得有些门可罗雀。
在谈判桌前,美国更是毫不掩饰其精明的算计。他们深知菲律宾经济对美国市场的极度依赖,每年高达142亿美元的对美出口额,以及2024年49亿美元的贸易逆差,都成了他们手中最具分量的筹码。
美国的实用主义逻辑,此刻展现得淋漓尽致。他们对菲律宾的关税设定,绝非基于所谓的盟友情谊,而是纯粹的商业考量。
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几乎在同一时期,美国与日本达成的是15%的汽车关税协议,并且还从日本获得了可观的技术投资。
而在与印度尼西亚的谈判中,美国将原本高达32%的关税降到了19%,作为交换,印尼需要采购大量美国飞机和能源产品。
作为美国在印太地区的“条约盟友”,菲律宾所获得的,却仅仅是那微不足道的1%关税下调,并为此支付了沉重的经济与战略对价。这无疑暴露出美国双重标准的冷峻现实。
忠诚的代价
在安全合作方面,美国高层官员倒是慷慨地给出了一系列口头承诺。国务卿鲁比奥和国防部长赫格塞思,均向马科斯重申了《美菲共同防御条约》适用于南海,承诺提供安全保护,并反复强调“航行自由”。
然而,这些口头安抚并未转化为实质性的经济优待。甚至特朗普总统本人也曾表示,他“不介意马科斯和中国相处得很好”,这番话耐人寻味,暗含着美国对菲支持的有限性和投机心态。
菲律宾方面近期在南海问题上的动作,比如其海警船在仁爱礁、黄岩岛海域对中国海警舰艇的频繁挑衅,被美国视为推进其“印太战略”的有效工具。
在华盛顿眼中,菲律宾不过是遏制中国战略的一枚棋子,其自身经济困境则成了美国榨取利益的绝佳杠杆。所谓安全承诺,更多是为了维系菲律宾的战略依附,而非真正解决其发展难题。
马科斯回到菲律宾后,面对国内对其经济谈判成果的广泛质疑,只能用“战略同盟”和“防务合作”这些空泛的词语来敷衍交代。这次访美,被普遍解读为一次外交上的失利。
不一样的回应
就在马科斯在华盛顿努力争取“平等”待遇之时,远在南海,一场引人注目的军事行动正在按计划展开。中国海事局于7月23日提前发布航行警告。
宣布在7月24日至25日,恰逢马科斯访美期间,将在南海部分海域,也就是靠近黄岩岛的关键航道,进行实弹射击演习。
这场演习绝非偶然。其选定的时间点和具体区域,蕴含着明确的战略意图。这无疑是对菲律宾在南海的挑衅行为,以及任何外部干预企图,发出的直接且强硬的回应信号。
它清晰无误地向外界昭示:中国有充分的决心与实力捍卫自身主权,任何外部势力都无法动摇。
然而,与此同时,中国在更高层级的国际舞台上,也展现了其处理复杂关系的另一面智慧。7月27日至30日,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、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率团赴瑞典。
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举行了第三轮贸易谈判。甚至,特朗普总统也在此时释放出“可能很快访华”的信号。
南海的“硬动作”与瑞典的“软接触”并行不悖,勾勒出国际关系的复杂图景。一方面,中国在南海果断亮剑,有效地震慑潜在的外部干预者。
另一方面,又积极在高层寻求与美国进行对话,致力于稳定两国间的经贸关系。
结语
这种软硬兼施、双线并进的策略,使得中国在与美国的博弈中牢牢占据了主动权。美国显然明白,真正需要认真对待的谈判对象是中国,而非菲律宾。
菲律宾的战略依附,在事实面前显得尤为脆弱。当中国甚至无需正式谈判,其行动就足以影响美国态度时,菲律宾却在谈判桌上被动地接受了附加政治条件的经济胁迫。
这清晰地界定了谁是区域博弈中的棋手,谁又是棋子。马科斯政府带回的那1%关税“优惠”,最终成为了衡量其战略误判的一个精准刻度。
与他在华盛顿所受的冷遇以及南海的炮声形成鲜明对比的,正是中美高层在瑞典进行的谈判。这无疑清晰地提醒本区域所有国家:真正的安全与繁荣,绝非靠乞求或依附外部势力所能获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