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7-27 09:08 点击次数:97
特朗普政府执政半年之际,其核心政策框架已逐渐清晰。聚焦于三大战略方向:国内全力推动经济刺激法案落地;对外经济领域发起多线关税战;地缘政治层面则着力斡旋俄乌冲突及重启伊核谈判。尽管推进速度未达初始承诺,但经过半年的资源整合与政策调整,这些议程均已取得实质性突破。
国内经济议程率先告捷,标志性法案基本完成立法程序。在对外经济战线,关税战略进展显著,与主要贸易伙伴的博弈已形成有利态势。除个别经济体外,多数国家在美国施加的贸易压力下难以组织有效反制,为后续行动扫清了障碍。当前政策焦点已转向两项地缘难题——促成俄乌停火谈判与缔结新版伊朗核协议。
俄乌战场僵局正成为特朗普政府的首要外交挑战。14日与北约秘书长会谈时,特朗普突然抛出对俄“最后通牒”:若50天内未能与乌克兰达成和平协议,美国将对俄输美商品全面征收100%惩罚性关税,并启动针对俄主要贸易伙伴的次级制裁机制。这项“连坐式”制裁设计意图明显,旨在通过经济压力迫使第三国向俄罗斯施压。
然而制裁的实际威慑力存疑。俄罗斯作为资源大国,其贸易结构具有特殊韧性。观察人士指出,美方似乎低估了目标国家规避制裁的能力及俄罗斯的反制手段。克里姆林宫目前对该威胁反应冷淡,侧面印证了制裁方案可能存在设计缺陷。作为补充手段,美国正推动北约成员国采购军援乌克兰,近期交付的“爱国者”防空系统便是战略施压的组成部分。
伊朗核问题则陷入更复杂的困局。历经多轮谈判与军事威慑交替的“双轨施压”,德黑兰当局仍保持战略定力。面对僵局,美英法德四国外长14日紧急磋商,设定8月末为达成新协议的最后期限。逾期未果将触发“制裁回弹”机制——自动恢复2015年伊核协议解除的所有联合国制裁。
这项“核选项”的实际效力却备受质疑。伊朗历经数十年制裁已形成特殊抗压能力,新增制裁恐难改变其核政策立场。有分析认为,特朗普政府当年单方面退出伊核协议的决策,如今正造成深远的战略被动,当前困境某种程度上成为昔日决策的反噬。
耐人寻味的是,两大外交议程的时限高度重合:俄乌和平窗口在9月初关闭,伊核协议大限定于8月末。这个时间耦合绝非偶然,恰与美国金融政策调整窗口形成共振。当前白宫与美联储在货币政策上分歧加剧,特朗普团队持续施压要求降息,甚至传出考虑撤换联储主席的风声。市场普遍预期,9月可能成为货币政策转向的关键节点。
三线并进的9月时间表,折射出美国战略布局的深层逻辑。俄乌停火与伊核协议不仅关乎地区稳定,更涉及大国势力范围的重构。这两项地缘安排若能落地,将为国际资本流动创造安全预期。配合可能的货币政策宽松,美国正构建引导全球资本流向的战略组合拳。
值得关注的是,在中美前期经贸磋商奠定的框架下,欧洲市场可能成为这套组合拳的重要标的。当美国通过地缘稳定降低区域风险溢价,再以货币政策制造利差优势,配合特定资本引导机制,或将形成针对欧洲资本市场的协同效应。不过具体操作路径仍存变数,特别是中美在金融领域的协调尺度与方式,将成为影响全局的关键变量。
9月因此成为观察美国战略转向的重要窗口期。地缘博弈、金融政策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复杂互动,或将重塑下半年的全球政经格局。特朗普政府能否在三线作战中实现战略协同,不仅检验其政策执行力,更将决定美国在新一轮大国竞争中的战略态势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