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9-18 13:16 点击次数:161
解放初期的上海曾经是一座空中不设防的城市,1949年至1950年间,国民党空军对这座新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与经济中心发动了71次空袭,投下593枚炸弹,造成4500余人伤亡。
1949 年 5 月,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三野战军解放上海,这座东方大都市回到了人民的怀抱。然而,国民党军队不甘心失败,向台湾和浙江舟山等沿海岛屿撤退后,凭借着海空军优势,对大陆展开了疯狂的反攻行动。
当时,解放军缺乏海空军和海上作战经验,在同年的金门和舟山登陆战中接连受挫。国民党军因此转守为攻,制定了 “一年反攻,三年成功” 的狂妄计划,以台湾、舟山为基地,对大陆实施海上封锁和空袭。国民党空军拥有各类飞机约 240 架,其中不乏美国制造的先进战机,如 110 架 P-51 “野马” 式战斗机、48 架 P-47 “雷电” 式战斗机、21 架 B-24 “解放者” 轰炸机、28 架 B-25 “米切尔” 轰炸机以及 16 架英国 “蚊” 式轰炸机等。
相比之下,新中国空军刚刚组建,仅有接收、缴获和起义的 113 架飞机能够升空,且其中还包括运输机、通讯机和教练机等,作战能力极为有限,仅能勉强保卫北京,对上海等东南沿海城市的空防则鞭长莫及。上海,这座新中国最重要的工业与经济中心,顿时成为了一座不设防的城市,陷入了极度危险的境地。
从 1949 年 6 月 4 日至 1950 年 5 月 11 日,国民党对上海累计轰炸扫射达 71 次,投下 593 枚炸弹,造成 4500 余人伤亡,给这座城市带来了沉重的灾难。1950 年 2 月 6 日中午,上海市区突然响起刺耳的空袭警报。17 架国民党 B-25 轰炸机和 P-51、P-38 战斗机从舟山群岛起飞,直扑上海。它们的目标明确 —— 上海的电力设施。
P-51
杨树浦发电厂
轰炸持续了数小时,投下约 48 枚炸弹。杨树浦发电厂(发电量 17 万千瓦)在空袭中遭到严重破坏,发电设备被毁三分之二,全市供电量从 25 万千瓦骤降到 4000 千瓦。这一沉重打击,让上海瞬间陷入了黑暗。工厂停工,商店关张,钱庄倒闭,交通秩序混乱,市民生活陷入了困境。当时亲历者回忆:“十里洋场,一片漆黑。” 此次轰炸共造成 1448 人伤亡,民房毁坏 2000 多间,给上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损失。
面对国民党空军的疯狂空袭,华东局书记饶漱石和上海市长陈毅心急如焚,他们深感压力巨大,迅速将上海的严峻情况报告给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主席。此时,正值中苏谈判的关键时刻,中国的防空困境成为了谈判中的重要议题。1950 年 2 月 14 日,《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》在莫斯科签字。在条约签订前,中国领导人紧急约见苏联领导人,言辞恳切地请求苏联出动空军协助上海防空。苏联方面经过慎重考虑,答应了中国的请求。斯大林对此回应积极,下令迅速组建援华空军混成部队,以解上海之急。
苏联派出的防空集群堪称精锐之师,由最精锐的莫斯科防空部队组成。莫斯科防空军区参谋长帕维尔·费多罗维奇·巴季茨基中将被任命为司令。巴季茨基后来在苏联军队中声名显赫,他晋升为苏联国防部副部长兼国土防空军总司令,并在 1968 年被授予苏联元帅军衔。
帕维尔·费多罗维奇·巴季茨基
这支援华部队实力强大,编制如下:
第 106 歼击航空兵师(师长亚库申上校);
第 52 高射炮兵师(师长斯皮里多诺夫上校);
第 1 高射炮探照灯团(团长李森科上校);
第 64 近卫无线电技术营(营长米哈伊洛夫少校)。
其航空兵力量更是不容小觑:
米格 - 15 歼击机
第 29 近卫歼击航空兵团,装备 40 架米格 - 15 喷气式歼击机,米格 - 15 歼击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亚音速飞机,1948 年底才交付苏联空军使用,该团飞行员多数有参加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作战经验;
第 351 歼击航空兵团,装备 40 架拉 - 11 和拉 - 9 活塞式歼击机;
第 829 混合航空兵团,装备 10 架图 - 2 轰炸机和 25 架伊尔 - 10 攻击机;
一个装备 10 架里 - 2 的独立运输大队。
1950 年 2 月 19 日,巴基斯基中将率领指挥人员抵达上海,指挥所设在上海市虹桥路。随后,苏联防空部队混合集团军各个梯队 3500 余人陆续抵达上海。飞行部队分别进驻虹桥、江湾、大场机场,他们迅速熟悉机场环境,检查飞机设备,为即将到来的战斗做好准备。探照灯团分别部署在上海市区、市郊和浦东,他们精心调试探照灯,确保在夜间能够准确照亮敌机。一个雷达营分别部署在上海市及其外围,密切监测着天空中的一举一动,为防空作战提供及时准确的情报。
防空哨位
为确保苏军援华作战情报保密和保护苏军安全,防止国民党潜伏特务破坏,上海警备区高度重视,派出第 97 师 290 团、第 99 师 297 团和第 100 师 300 团精锐部队担任警戒。苏军分散各地的探照灯以及雷达部队驻地也都派部队严密警戒,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安全屏障。
米格 - 15 歼击机作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亚音速飞机,备受瞩目。援华的第 29 近卫歼击航空兵团更是米格 - 15 首次投入实战的部队,其飞行员多数身经百战,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,团长是亚库申上校。1950 年 3 月 13 日,当第一梯队米格 - 15 转场到达徐州机场时,突然遭到了国民党 P-51 战斗机的空袭。苏军飞行员反应迅速,米格战机立即起飞迎敌。在激烈的空战中,苏军凭借着先进的战机和高超的飞行技术,成功将国民党 P-51 战斗机击落,初露锋芒。
第二天,国民党军的 B-25 轰炸机前来侦察情况。苏军米格战机再次出击,将其击伤后迫降,机组人员被解放军俘获。这两次交锋,让国民党空军见识到了米格 - 15 的威力,也让苏军飞行员积累了宝贵的实战经验。3 月 23 日,国民党飞机再次入侵上海。苏军战机早已严阵以待,迅即起飞迎击。在激烈的空战中,苏军飞行员驾驶着米格 - 15,如同一道闪电,冲向正在轰炸扫射的一架 P-51 飞机。经过一番激战,成功将其击落,首战告捷。这一胜利极大地鼓舞了苏军和上海人民的士气,也让国民党空军的嚣张气焰受到了沉重打击。苏联空军在协防上海期间,战果显著,接连取得胜利。
4 月 2 日,国民党空军派出两架 P-51 型战斗攻击机,在上海市区进行轰炸扫射。苏军歼击机立即起飞迎战,在空中与敌机展开了激烈的追逐和战斗。最终,将其中一架击落于杭州海湾中,又将另一架重伤后,坠毁于浙东四明山区。4 月 18 日,国民党 P-38 飞机两架从海上进入上海地区。苏军飞行员迅速驾驶战机升空拦截,在激烈的空战中,长机还没来得及投弹,就被苏军精准击落于横沙,僚机也被击伤,机身冒烟发动机起火,最终坠落于国民党空军岱山机场的海边。
被击落的国民党战机残骸
5 月 11 日夜晚,国民党空军 B-24 轰炸机企图对上海实施夜间轰炸。第 29 近卫歼击航空兵团的 4 架米格 - 15 飞机在探照灯的密切配合下起飞迎击。申科连科上尉在探照灯光下敏锐地发现了敌机,迅速发动攻击。经过一番较量,成功击落一架 B-24 轰炸机。事后查明,这架 B-24 驾驶座上坐着的竟然是国民党空军第 3 轰炸航空兵团的团长。这一重大战果,再次彰显了苏联空军的强大实力。在 1950 年 3 月 8 日至 8 月 1 日期间,苏联防空部队共出动了 230 架次,其中 11 架次在夜间进行。他们进行了 7 次空战,击落了 6 架敌机,自己却没有任何损失,圆满完成了保卫上海及其附近地区安全的任务。
从 1950 年 8 月 1 日起,苏联防空部队的任务正式转为训练解放军空军部队。他们毫无保留地将自己的飞行技术、作战经验和先进的军事理念传授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。1950 年 10 月,巴基斯基部队奉命逐步撤离上海。回国之前,苏军展现出了无私的国际主义精神,把全部飞机和装备、技术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。移交的装备包括各型飞机 119 架,其中有 38 架米格 - 15、39 架拉 - 11、9 架图 - 2、25 架伊尔 - 10。这些先进的飞机装备了中国空军第一批组建的部队,为中国空军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。同时,苏军还移交了探照灯、雷达等设备,并分享了相关的培训知识。这些装备和知识对于刚刚起步的中国空军来说,犹如雪中送炭,迅速提升了中国空军的作战能力和技术水平。
第351团在中国留下的照片,尽管不是很清晰,但仍能看到背景那架飞机上的中国空军标志
苏联空军协防上海的历史虽然短暂,但对新中国却产生了深远影响。它促使苏联军队提前进入中国,成为中苏关系的催化剂,深刻影响了当时中国的对外关系。上海防空战规模虽小,持续时间虽短,却是人民空军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一步。通过与苏军飞行部队的紧密配合,中国锻炼了一批具有实战经验的技术人员,为中国空军的发展积累了宝贵的经验。苏军移交和中方后续购买的新式苏制武器,使人民空军迅速拥有了对国民党空军的技术优势,为保卫祖国的领空安全奠定了坚实的基础。
此外,这一事件还加速了城市基层组织的建立,强化了新政权与市民之间的关系,为 “镇反” 和 “三大改造” 等运动准备了条件。同时也拉开了工业内迁大幕,直接启发了数年之后的上海小三线建设,对新中国的经济建设和国防安全产生了深远的影响。1950 年 9 月,巴基斯基部队接到命令逐步撤离上海。回国之前,苏军把全部飞机和装备、技术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。这些武器和培训知识很快在朝鲜战场上发挥作用。1950 年 12 月 21 日,第 10 团派遣第 28 大队的 10 架米格 - 15 进驻浪头机场,开始了志愿军空军的第一次轮战。
苏联空军在上海的短暂驻扎,不仅保护了这座城市的安宁,更帮助新中国空军度过了最脆弱的初创期。从 “二六大轰炸” 后的黑暗岁月到建立起自己的空中防线,上海防空战成为新中国防空力量一个重要的转折点。它见证了中苏两国之间的友好合作,也彰显了中国人民保卫祖国、战胜困难的坚定决心和顽强意志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