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昂体育
热点资讯
意昂体育介绍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意昂体育介绍 > 看懂默克尔的支柱,就明白德国繁荣靠啥;一朝崩塌,教训太惨痛!
看懂默克尔的支柱,就明白德国繁荣靠啥;一朝崩塌,教训太惨痛!

发布日期:2025-10-10 01:29    点击次数:135

谁能想到,那个曾经在欧洲政坛呼风呼雨、被无数人称为“铁娘子”的默克尔,如今在德国国内竟成了众矢之的?

2025年,不少德国人提起她,语气里不是敬意,而是埋怨,甚至带着咬牙切齿的恨意。

他们说,德国今天的困境——能源短缺、工业外流、经济疲软——全是因为默克尔当年把鸡蛋都放在俄罗斯一个篮子里,太依赖中国,太“亲俄”,太“短视”。

可真是这样吗?

还是说,德国人只是在好日子过太久之后,忘了自己是怎么富起来的?

稍微回溯过去二十多年的历史,就能发现一个再明显不过的事实:德国自2000年代初以来的持续繁荣,根本不是天上掉下来的,更不是德国人天生就比别人聪明、勤劳、高效。

这些当然重要,但真正让德国工业在全球横着走的,是一套极其精密、极其脆弱、却又被默克尔巧妙维系了十六年的战略平衡系统。

这套系统由四个看似简单、实则互相冲突的支柱撑起——而默克尔几乎是以一己之力,在大国博弈的钢丝上走了整整一代人的时间。

先说能源。

很多人现在指责默克尔过度依赖俄罗斯天然气,觉得这是“战略失误”。

但问题是,在2010年代,除了俄罗斯,德国还有别的选择吗?

欧洲本土几乎没有油气资源,北海油田早已枯竭,挪威虽然能供气,但量有限、价格也不便宜。

美国的液化天然气?

那玩意儿在2015年之前连出口设施都没建好,就算有,运到欧洲的成本至少是管道气的两倍以上。

而俄罗斯呢?

不仅储量巨大,而且通过北溪管道直接输送到德国,中间不经过任何第三国,既便宜又稳定。

这就像你家门口有一条清澈的自来水管道,每天只要几毛钱就能用个够,结果现在水停了,你却怪当初不该装这条管子?

是不是有点荒唐?

北溪管道对德国的意义,真不是一句“能源依赖”就能概括的。

它直接压低了整个德国工业的能源成本,让德国制造在全球市场上拥有碾压级的价格优势。

化工、钢铁、汽车这些高耗能产业,全靠这口“廉价气”活着。

默克尔推动北溪二号的时候,美国、波兰、乌克兰都跳脚反对,说这是“资敌”,但默克尔顶住了。

她知道,没有这口气,德国的工业竞争力会立刻崩塌。

这不是亲俄,这是务实。

可惜,现在很多人已经忘了,德国制造业的辉煌,是建立在每立方米几欧分的天然气价格之上的。

再说劳动力和市场。

默克尔主政时期,欧盟东扩持续推进,波兰、匈牙利、捷克这些国家加入后,几千万受过良好教育、工资却只有德国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涌入德国。

德国企业不用去东南亚设厂,就能在家门口找到便宜又高效的工人。

同时,整个欧盟变成了一个没有关税、没有边检的统一市场,德国产品可以畅通无阻地卖到四亿多人口的家里。

这种“内部殖民”式的经济优势,让德国常年保持巨额贸易顺差——2010年代,德国每年的外贸盈余动辄两三千亿美元,常年世界第一,连中国都是到2020年才勉强超过它。

这种经济奇迹,靠的不是德国人突然变聪明了,而是默克尔把欧盟这个棋盘下到了极致。

但这种主导地位,自然惹得别人不爽。

法国一直想当欧洲老大,英国脱欧前也总想制衡德国,意大利、西班牙这些南欧国家更是眼红德国的顺差,觉得是德国“吸血”吸走了他们的财富。

默克尔怎么办?

她不硬碰硬,而是用“危机管理”来巩固领导力。

2010年欧债危机,她一边逼南欧国家紧缩财政,一边又悄悄通过欧洲央行放水,稳住大局。

2015年难民危机,她一句“我们能做到”(Wir schaffen das)震惊世界,虽然在国内引发巨大争议,但从战略上看,她其实是想用难民问题分化欧盟内部——让东欧国家暴露排外本质,削弱它们的话语权,同时拉拢西欧自由派。

这套操作,说白了就是“以乱制衡”,但效果确实好。

那几年,默克尔在布鲁塞尔几乎说一不二,连法国总统都得看她脸色。

第三个支柱,是中国。

现在很多人说默克尔“太亲华”,但回过头看,中德合作是双赢。

德国需要中国的市场——大众汽车在华销量常年占全球40%以上;需要中国的供应链——从电子元件到稀土材料,德国工业离不开中国制造;也需要中国的投资——当欧美市场饱和时,中国成了德国企业增长的唯一引擎。

反过来,中国也需要德国的技术、设备和高端制造经验。

默克尔任内十几次访华,每次都是带着庞大的企业家代表团,谈的全是实打实的生意。

她甚至在中美关系紧张时,力推《中欧全面投资协定》,试图让欧洲在中美之间走出第三条路。

如果这个协定真能落地,欧洲或许真能摆脱对美国的依赖,成为独立一极。

可惜,她一卸任,继任者就把这事搞黄了。

最后一个容易被忽略但极其关键的支柱,是美国的军事保护。

德国自二战后就基本放弃了军事自主,国防开支常年低于GDP的1.5%,远低于北约2%的要求。

为什么?

因为美军驻扎在德国,替他们挡着俄罗斯。

默克尔时代,德国省下的军费全部投进了教育、科研和工业升级。

这种“搭便车”策略,被特朗普骂得狗血淋头,说欧洲人“占便宜”。

但默克尔心里清楚,只要美国还在,德国就可以专心搞经济。

这是一种精明的现实主义——用政治上的顺从来换取经济上的自由。

可问题在于,这四大支柱彼此之间充满张力。

亲近俄罗斯,得罪美国和东欧;主导欧盟,惹恼法国英国;深化对华合作,又让华盛顿警惕。

默克尔的高明之处,就在于她能在这些矛盾中找到微妙的平衡点。

她不是一味亲俄,2014年克里米亚事件后,她带头对俄制裁,但又留了余地,没彻底切断能源合作;她也不是盲目亲美,北溪二号就是对美国制裁的硬刚;她对华合作务实,但从不涉及安全领域。

这种“多边平衡术”,让她在大国夹缝中为德国争取了最大利益。

但这种平衡,极度依赖个人能力和政治威望。

默克尔一走,整个系统就崩了。

2021年她卸任,接班的是由社民党、绿党和自民党组成的“红绿灯联盟”。

这个政府从成立第一天起就充满内耗——绿党要环保,自民党要财政紧缩,社民党要社会福利,三派互相扯皮,根本拿不出统一战略。

俄乌冲突一爆发,他们立刻乱了阵脚。

明明知道北溪管道是德国命脉,却在美国压力下不敢发声;明明能源危机迫在眉睫,却还在2023年强行关闭最后三座核电站;更离谱的是,2024年春天,他们居然把耗资30亿欧元、刚运行没几年的莫尔堡现代化燃煤电厂直接炸掉,理由是“不符合绿色转型”。

这种操作,连很多德国工程师都看不下去了——你能源都快断了,还在这搞行为艺术?

结果呢?

能源价格飙升,工业成本暴涨。

巴斯夫、博世、西门子这些德国工业巨头纷纷把生产线转移到中国、美国甚至墨西哥。

巴斯夫在湛江投了上百亿欧元建一体化基地,明确说是为了“靠近亚洲市场、降低能源风险”;博世则在中国加大电动车零部件投资,同时在德国裁员上万人。

这不是资本外逃,这是理性选择——企业总不能在电价是美国三倍、天然气价格是五倍的地方硬撑吧?

经济一滑坡,民众就开始找替罪羊。

默克尔首当其冲。

网上到处都是“如果当初不建北溪就好了”“默克尔把德国卖给了普京”之类的言论。

可他们忘了,2010年代德国人均GDP增长、失业率下降、财政盈余、社会福利完善,这些好日子是谁带来的?

现在日子不好过了,就怪前人没给你铺一条永远平坦的路?

这逻辑是不是太自私了?

更讽刺的是,那些骂默克尔“亲俄”的人,转头就接受了美国的高价液化天然气。

2023年,德国从美国进口的LNG暴涨十倍,价格是原来俄气的三到四倍。

美国能源公司赚得盆满钵满,德国企业和家庭却在寒冬里省电省气。

这到底是“去风险”,还是“换了个更贵的依赖”?

有网友调侃说:“以前是给俄罗斯送钱,现在是给美国送钱,区别只是后者还顺便骂你一顿。”

其实,默克尔晚年已经预感到这种崩塌。

她在任内最后几年,拼命想稳住俄罗斯,压制欧盟内部的反俄声音,甚至在2021年还试图调解俄乌矛盾。

但她知道,自己一走,这套精密的平衡系统没人能接得住。

果然,她卸任不到一年,俄乌开战,北溪管道被炸(至今没查清是谁干的),德国彻底失去战略主动权。

现在的德国,在欧盟里说话没人听,外交上唯美国马首是瞻,军事上连向乌克兰提供“豹2”坦克都要纠结半年。

那个曾经能左右欧洲走向的德国,如今连自己家的能源安全都保不住。

今天的德国政坛,真找不出一个能打的。

朔尔茨缺乏魄力,绿党沉迷意识形态,自民党只顾小商人利益。

他们既没有默克尔的战略眼光,也没有她的政治韧性。

面对危机,只会喊口号、搞表演、甩锅前任。

结果就是,德国在关键产业上节节败退,电动车被中国甩开,芯片被美国卡脖子,连传统强项机械制造也在萎缩。

2024年,德国GDP甚至出现了技术性衰退,这是两德统一以来最糟糕的经济表现之一。

更让人担忧的是社会心态的变化。

过去德国人以理性、严谨、长远规划著称,现在却越来越情绪化、短视。

很多人相信,只要“道德正确”,经济问题自然会解决——不用俄气是“正义的”,弃核是“进步的”,哪怕工厂关门、电价翻倍也在所不惜。

这种“白左”思维,在欧洲不少国家都有,但在德国尤其危险,因为德国经济高度依赖工业,而工业最需要的是稳定、低成本和长期预期。

现在这些全没了。

当然,也有人替默克尔辩护。

一些老工程师、经济学家在网上发帖说:“你们骂默克尔的时候,能不能想想2010年德国是什么样子?

失业率12%,工业外流,财政赤字。

是她把德国带出了泥潭。”

还有人指出,北溪管道被炸后,德国连抗议都不敢大声,这才是最大的悲哀——不是默克尔做错了,而是她的继任者连维护国家利益的勇气都没有。

或许,历史最终会还默克尔一个公道。

就像丘吉尔,战时被奉为英雄,战后立刻被选下台,但几十年后人们才意识到他的远见。

默克尔可能也是这样。

她没有惊天动地的演讲,没有戏剧性的外交胜利,但她用十六年如一日的冷静、克制和务实,为德国争取了可能是最后一个黄金时代。

而这个时代结束的方式,恰恰证明了它的珍贵——因为后人根本守不住。

今天的德国人,正在为自己的短视和忘本付出代价。

他们以为好日子是理所当然的,以为货架上的商品、稳定的电价、高薪的工作,都是“德国制造”四个字自动带来的。

他们忘了,这一切背后,是一个女人在大国夹缝中日复一日的权衡、妥协和坚持。

现在,苦日子来了,他们却把锅甩给那个曾经给他们遮风挡雨的人。

说到底,国家的命运,从来不是靠运气,而是靠清醒的认知和坚定的执行。

默克尔做到了前者,也尽力做到了后者。

但她的继任者,既不清醒,也不坚定。

于是,德国从欧洲的“优等生”,变成了一个在能源、产业、外交上全面迷失的“问题儿童”。

也许,正如一些网友所说:默克尔不是德国的罪人,她是德国最后的守护者。

而守护者离开后,城堡的崩塌,只是时间问题。

现在的问题是,德国人什么时候才能醒过来,承认自己不是被默克尔害了,而是被自己的傲慢和遗忘害了?

等到他们真正明白这一点的时候,或许已经错过了重建的最好时机。

毕竟,历史不会重复,但会押韵。

德国上一次在繁荣中迷失自我,是在1920年代。

那之后发生了什么,大家都知道。

当然,今天的情况完全不同,但那种“好日子会永远持续”的幻觉,却惊人地相似。

默克尔用十六年告诉世界:德国可以既强大又克制,既富裕又负责。

而她的后继者用三年证明:一旦失去这种克制与清醒,再强大的工业帝国,也会在内耗和短视中迅速瓦解。

2025年的德国,站在一个十字路口。

是继续沉溺于道德优越感,把责任推给前任,还是痛定思痛,重新找回务实精神?

没人知道答案。

但可以肯定的是,那个靠默克尔苦心经营起来的德国,已经一去不复返了。

而新的德国,能否在废墟上重建,取决于他们是否愿意正视过去,而不是一味指责那个曾经为他们撑起一片天的女人。

说到底,一个国家的成熟,不在于它有多富裕,而在于它是否懂得感恩,是否记得自己是怎么走到今天的。

德国现在显然还没学会这一课。

所以,他们还得继续吃苦头。

而这苦头,或许正是他们需要的清醒剂。



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