意昂体育
热点资讯
意昂体育介绍
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意昂体育介绍 > 100个中国古代农民起义
100个中国古代农民起义

发布日期:2025-07-19 00:40    点击次数:116

一、秦朝(前221-前207)

1. 陈胜吴广起义(前209)

戍卒陈胜、吴广因大雨误期,按秦律当斩,遂于大泽乡揭竿而起,提出“王侯将相宁有种乎”。义军迅速攻占蕲县、陈县,建立“张楚”政权,队伍扩至数十万。虽半年后失败,但首开大规模农民起义先河,直接加速秦朝灭亡。

2. 项梁项羽起义(前209)

楚将项燕之后项梁、项羽响应陈胜,于会稽郡(今苏州)起兵,拥立楚怀王之孙熊心为王。项梁战死后,项羽率军在巨鹿之战破釜沉舟击溃秦军主力,后入关中焚阿房宫,分封诸侯,成为反秦核心力量。

3. 刘邦起义(前209)

沛县亭长刘邦释放刑徒,聚众数百人于芒砀山起义。初期依附项梁,后趁项羽牵制秦军主力之际西进入关,接受秦王子婴投降。楚汉战争中击败项羽,建立西汉王朝。

二、西汉(前202-8)

4. 颍川铁官徒起义(前22)

颍川郡(今河南禹州)官营铁矿役工申屠圣等150人因不堪奴役,杀官吏夺兵器起义,自称“将军”,转战九郡。朝廷派丞相长史镇压,起义坚持月余失败,反映官营工业的残酷剥削。

5. 申屠圣起义(前14)

青州(山东)铁官役工申屠圣率众暴动,攻杀长吏,夺取武库兵器。起义者多为刑徒与贫民,以“解放劳役”为口号,波及郡县,后被刺史率军剿灭,凸显西汉后期社会矛盾激化。

6. 樊并起义(前14)

陈留郡(今开封)农民樊并聚众十三人杀太守严诩,释放囚犯,占领郡城。虽迅速被镇压,但《汉书》称“郡国动摇”,与同年多起起义共同震动朝廷。

7. 苏令起义(前14)

山阳郡(今山东金乡)铁官役工苏令率228人起义,自称“将军”,纵横十九郡国,杀东郡太守、汝南都尉。成帝调集中央军镇压,义军坚持四十余日,创西汉起义转战范围之最。

三、新朝(9-23)

8. 绿林起义(17)

荆州大饥,王匡、王凤率饥民据绿林山(今湖北大洪山)起义,数月间聚众数万。地皇四年(23年)拥立刘玄为帝,建“更始政权”,攻入长安诛杀王莽,后因内部分裂失败。

9. 赤眉起义(18)

琅琊人樊崇在莒县起义,为区分敌我染眉为赤,故称“赤眉军”。转战青徐,拥众三十万,一度攻占长安推翻更始政权。因粮尽东归遭刘秀伏击,建武三年(27年)投降。

10. 铜马起义(24)

河北流民武装以“铜马”为号,聚众数十万,与尤来、大枪等义军并称“河北群盗”。刘秀采取剿抚并施策略,收编铜马部众,奠定称帝基础,故有“铜马帝”之称。

四、东汉(25-220)

11. 张伯路起义(109)

青州沿海渔民张伯路率三千人起义,自称“将军”,攻掠沿海九郡。义军着红衣、戴赤帻,以海岛为基地,坚持三年。东汉派御史庞雄镇压,张伯路败退辽东被杀。

12. 杜琦、杜季贡起义(110)

汉阳(甘肃天水)人杜琦联合羌族起义,攻占上邽城,琦自称“安汉将军”。东汉派邓骘征讨,杜琦被刺杀,其弟杜季贡投奔羌族首领滇零,持续抗汉十余年。

13. 章河起义(132)

扬州六郡(今苏皖浙)农民章河聚众数千,自称“阳明皇帝”,攻烧官府。朝廷遣御史中丞冯赦督州郡兵镇压,起义波及四十九县,反映东汉中期江南赋役沉重。

14. 华孟起义(144)

九江郡(今安徽寿县)农民华孟自称“黑帝”,率众攻杀郡守杨岑。朝廷急调滕抚为九江都尉,联合地方豪强镇压。起义仅月余失败,但震撼江淮。

15. 张婴起义(145)

广陵郡(今扬州)流民张婴聚众万人起义,活动徐扬二州十余年。朝廷派张纲招抚,张婴降而复叛,最终被广陵太守王喜击溃,揭示流民问题严重性。

16. 公孙举起义(154)

泰山郡(今山东泰安)农民公孙举与东郭窦聚众三万人起义,杀官吏,转战青、兖、徐三州。朝廷派段颎率兵镇压,义军战死万余,持续三年平定。

17. 黄巾起义(184)

钜鹿人张角创太平道,以“苍天已死,黄天当立”为口号,设三十六方(军事单位)约三十万人。因叛徒告密仓促起事,头戴黄巾为标志,席卷八州。虽九个月主力溃败,但开启军阀割据时代。

五、三国两晋南北朝(220-589)

18. 陈瑞起义(277)

益州天师道首领陈瑞自称“天师”,聚众数千人,着绛衣赤帻,在犍为郡(今四川彭山)起义。益州刺史王濬以“左道惑众”罪名诛杀陈瑞,严禁民间宗教。

19. 张昌起义(303)

义阳(今河南新野)蛮族张昌聚流民于江夏起义,拥立山都县吏丘沈为帝,国号“汉”。义军戴绛帽、马尾为髯,一月内占荆、江、徐、扬、豫五州,后被陶侃镇压。

20. 王如起义(310)

关中流民因饥荒南迁至宛城(今南阳),遭官府驱赶,王如率众起义夜袭晋军,聚众四万。后归附匈奴汉国刘聪,因内斗降晋,最终被王敦所杀。

21. 杜弢起义(311)

湘州流民推举蜀郡才子杜弢为首领,自称梁益二州牧,率军攻破长沙、零陵等郡。琅琊王司马睿派王敦、陶侃征讨,杜弢诈降后兵败投水死。

22. 孙恩起义(399)

五斗米道首领孙恩乘东晋内乱,从海岛起兵攻会稽,自称“征东将军”,东南八郡响应。义军二十余万,三度逼近建康。元兴元年(402年)兵败投海,信徒称其“水仙”。

23. 卢循起义(402)

孙恩妹夫卢循率余部继续抗晋,占据广州,受招安为广州刺史。义熙六年(410年)乘刘裕北伐之机,与姐夫徐道覆分兵北上,战船千艘攻建康,兵败退至交州自杀。

24. 盖吴起义(445)

北魏关中卢水胡人盖吴于杏城(今陕西黄陵)起义,联合汉、羌、氐等族,自称“天台王”,遣使联络南朝宋。太武帝拓跋焘亲征,盖吴被叛徒所杀,起义持续两年。

25. 破六韩拔陵起义(523)

沃野镇(今内蒙古五原)匈奴后裔破六韩拔陵率戍兵起义,杀镇将,改元“真王”。六镇军民响应,控制河套地区。北魏联合柔然镇压,二十万降众被安置河北,埋下更大动乱。

26. 莫折大提起义(524)

秦州(今甘肃天水)羌人莫折大提因刺史苛暴起义,自称秦王。其子莫折念生继位后称帝,攻占潼关威胁洛阳。后内部分裂,念生被叛将杜粲所杀。

27. 杜洛周起义(525)

柔玄镇(今内蒙古兴和)戍兵杜洛周于上谷起义,建元“真王”,联合六镇流民二十余万。转战幽燕,后被葛荣兼并,引发河北大乱。

28. 鲜于修礼起义(526)

怀朔镇兵鲜于修礼率北镇流民在定州(今河北定州)起义,建元“鲁兴”。与北魏军战于滹沱河,后遭叛将元洪业刺杀,部众归葛荣统领。

29. 葛荣起义(526)

鲜于修礼部将葛荣杀叛将自立,兼并杜洛周部,拥众百万南进。在相州(今河北临漳)被尔朱荣七千精骑击溃,葛荣被俘杀于洛阳,起义震动北朝。

六、隋朝(581-618)

30. 王薄起义(611)

山东邹平人王薄作《无向辽东浪死歌》,于长白山(今章丘)首举反隋义旗,自称“知世郎”。避实击虚转战山东,后归窦建德,最终降唐被杀。

31. 窦建德起义(611)

河北故城人窦建德聚众二百人起义,在乐寿(今献县)称“长乐王”,歼灭隋将薛世雄三万精兵。占据河北建“夏”政权,实行劝课农桑政策,后兵败虎牢关被李世民所杀。

32. 翟让瓦岗起义(611)

东郡法曹翟让亡命瓦岗寨(今河南滑县),联合单雄信、徐世勣等聚众万人。李密加入后制定战略,破兴洛仓赈济饥民,拥兵三十万。后翟让被李密所杀,部众分裂。

33. 杜伏威起义(613)

齐州章丘少年杜伏威与辅公祏率百人起义,转战淮南。以敢死队“上募”为精锐,破江都隋军,控制江淮。降唐后入长安,疑被毒杀。

34. 辅公祏起义(613)

杜伏威挚友辅公祏在江淮起义,任副帅。杜降唐后,辅公祏于丹阳(今南京)起兵反唐,建国号“宋”,铸“乾德重宝”钱。后被李靖击溃,押解长安处死。

35. 刘元进起义(613)

余杭豪强刘元进响应杨玄感反隋,旬月聚众数万,进据吴郡称天子。与朱燮、管崇联军十余万,据毗陵(今常州)筑宫室。遭王世充镇压,兵败身死。

36. 格谦起义(613)

山东厌次(今惠民)人格谦拥众十万据豆子航(盐泽)起义,自称“燕王”。转战河北,后中隋将王世充埋伏战死,部将高开道继领其众。

37. 卢明月起义(614)

涿郡人卢明月率十余万义军屯驻祝阿(今济南西),与隋将张须陀大战。采用诱敌深入计,几乎全歼隋军,后转战河南,兵败于南阳。

七、唐朝(618-907)

38. 辅公祏再起(623)

杜伏威旧部辅公祏在丹阳起兵反唐,诱杀王雄诞,建国号“宋”。修治兵甲,西攻猷州,东据太湖。唐廷遣李孝恭、李靖分路进剿,义军溃败。

39. 陈硕真起义(653)

睦州女子陈硕真自称“文佳皇帝”,以妹夫章叔胤为仆射,聚众数万。克桐庐、于潜,围攻歙州、婺州。遭崔义玄镇压,陈硕真被俘肢解,为中国首位女皇帝。

40. 裘甫起义(859)

浙东象山人裘甫率百人克剡县(今嵊州),开府库募民,聚众三万。分兵掠衢、婺、明等州,建元“罗平”。唐遣王式统兵镇压,裘甫被俘斩于长安。

41. 庞勋起义(868)

桂林戍兵八百人因超期戍边,推粮料判官庞勋为首北归。沿途聚饥民数千,破宿州开仓济贫,自称兵马留后。占徐州控制漕运,后遭沙陀骑兵镇压,庞勋战死。

42. 王仙芝起义(875)

濮州盐贩王仙芝聚众数千于长垣起义,自称“天补平均大将军兼海内诸豪都统”。发布檄文斥官吏贪暴,攻克曹、濮等州,后欲降唐被拒,战死于黄梅。

43. 黄巢起义(875)

盐商黄巢响应王仙芝,率众转战南北。作《不第后赋菊》明志,渡江后拥众六十万。广明元年(880年)克长安称帝,国号“大齐”。后因缺粮败退山东自杀。

44. 阡能起义(880)

邛州牙官阡能因公事误期逃亡,聚众万人起义,活动于邛、雅二州。唐西川节度使陈敬瑄遣将镇压,阡能兵败被俘,钉于城西七日而死。

八、五代十国(907-960)

45. 母乙起义(920)

陈州(今河南淮阳)摩尼教徒母乙聚众千人夜袭乡社,后梁朝廷遣禁军镇压。母乙被俘杀,信徒遭屠戮,此为摩尼教(明教前身)首次大规模起义。

46. 张遇贤起义(942)

南汉循州(今广东龙川)农民推县吏张遇贤为“中天八国王”,建元“永乐”。克番禺以东州县,后入南唐虔州(今赣州)建宫室。南唐派严恩镇压,张遇贤被俘斩于金陵。

47. 王琼起义(947)

后晋河南民军首领王琼率千余人袭占澶州南城,断浮桥阻契丹军北归。后遭后晋将领李守贞镇压,王琼败死,反映中原民众抗辽斗争。

九、北宋(960-1127)

48. 王小波、李顺起义(993)

青城茶贩王小波以“吾疾贫富不均,今为汝均之”为口号起义,克青城、彭山。王小波战死后,妻弟李顺克成都建“大蜀”政权,发行“应运元宝”。宋遣王继恩入川镇压,李顺遇害。

49. 王均起义(1000)

益州戍兵赵延顺等因将领克扣军饷兵变,推都虞候王均为主,建号“大蜀”。据成都造“应运元宝”,宋将雷有终破城,王均自缢,兵变反映北宋军制弊端。

50. 陈进起义(1007)

宜州(今广西宜山)士兵陈进因军校虐待士兵,率众哗变,拥判官卢成均为帅。破柳州,围象州,宋廷调荆湖兵镇压。卢成均投降,陈进被杀。

51. 王则起义(1047)

河北贝州(今清河)宣毅军小校王则,借弥勒教聚众,宣称“释迦佛衰谢,弥勒佛当持世”。冬至日杀官占城,建国号“安阳”,年号“得圣”。文彦博率军围城,挖地道破城,王则被凌迟处死。

52. 宋江起义(1119)

山东郓城押司宋江率三十六人于梁山泊起义,“劫富济贫”转战河北、山东、淮北十郡。宣和三年(1121年)遭张叔夜伏击,海州之战船队被焚后投降。事迹演化为《水浒传》原型。

53. 方腊起义(1120)

睦州青溪(今浙江淳安)漆园主方腊,以摩尼教聚众,斥朱勔“花石纲”之害。自号“圣公”建元“永乐”,三月内占六州五十二县。童贯率十五万禁军镇压,方腊退守帮源洞被俘,汴京就义。

十、南宋(1127-1279)

54. 钟相、杨幺起义(1130)

鼎州(湖南常德)巫医钟相以“等贵贱,均贫富”为号,建“大楚”政权。钟相死后,杨幺以洞庭湖为基地造车船,“陆耕水战”。岳飞剿抚并用,杨幺被牛皋擒杀,义军编入岳家军。

55. 范汝为起义(1130)

建州(福建建瓯)盐贩范汝为率数万饥民占建州,控制闽北。朝廷派韩世忠征讨,义军退守回源洞。绍兴二年(1132年)城破,范汝为自焚,部将张雄等五百人拒降被斩。

56. 陈颙起义(1149)

江西赣州农民陈颙联合广东循州起义军,转战龙南、信丰等地,以山区为据点。绍兴二十二年(1152年)遭岳飞旧部李耕镇压,陈颙战死,三万义军溃散。

57. 李金起义(1165)

湖南郴州茶商李金因官府强征茶税,联合瑶汉民众起义,克桂阳、衡阳。宋廷调鄂州军镇压,李金退入莽山(今宜章)被叛徒所执,槛送临安处死。

58. 赖文政起义(1175)

湖北茶贩首领赖文政率武装茶商渡江入江西,以游击战术败官兵数千。辛弃疾任江西提刑,用围剿招抚并施之计,义军被困永新禾山洞,赖文政被杀。

59. 陈峒起义(1179)

湖南宜章农民陈峒聚众五千,造弩砲攻占道州、桂阳。宋遣王佐率荆鄂精兵镇压,义军退守毛竹山砦,陈峒中箭身亡,余部遭屠戮。

60. 李接起义(1179)

广西容州陆川人李接(李楫)以幻术聚众,称“李王”,建年号“罗平”。破郁林、化州等地,“十年不收赋税”招民。广西安抚使刘焞集土兵镇压,李接被俘牺牲。

61. 张福起义(1208)

四川军士张福、莫简因总领所克扣军饷,率红巾军(以红帕裹首)起义。克利州、阆州,四川震动。制置使安丙招降后设计诱杀,莫简自尽,张福凌迟。

62. 晏梦彪起义(1229)

福建汀州盐贩晏梦彪率私盐武装起义,聚众万人克汀州、邵武。宋廷调淮西军入闽,晏梦彪退守潭飞漈(今宁化)坚持三年,绍定四年(1231年)兵败自杀。

63. 陈三枪起义(1234)

赣州农民陈三枪以松梓山(今广东龙川)为基地,活动赣闽粤三省,“毁契据,杀官吏”。端平元年(1234年)遭陈韡围攻,陈三枪中箭被俘,拒降就义。

十一、元朝(1271-1368)

64. 杜可用起义(1280)

江西都昌杜可用以白莲教聚众,自称“杜圣人”,建元“万乘”。元江西行省参知政事史弼率军镇压,杜可用被俘,押解大都处死,为首个元初宗教起义。

65. 陈吊眼起义(1280)

福建畲民陈吊眼(陈大举)率汉畲联军十万,据漳州高安寨抗元。至元十九年(1282年)元将高兴诈降设宴,陈吊眼赴会被擒,磔杀于漳州。

66. 黄华起义(1283)

福建盐夫黄华聚众三万,剪发纹面称“头陀军”,建年号“祥兴”。降元复叛后攻建宁,元将刘国杰以毒箭破寨,黄华投火自焚。

67. 钟明亮起义(1289)

广东循州畲民钟明亮率众十万起义,转战赣闽粤三省。元廷调四省兵力围剿,钟明亮诈降周旋,至元二十七年(1290年)病逝军中,余部坚持两年。

68. 杨镇龙起义(1289)

浙江宁海人杨镇龙以白莲教聚众,建国号“大兴”,年号“安定”。克东阳、义乌等地,筑玉山二十五寨。元将史弼、高兴合击,杨镇龙战死。

69. 刘六十起义(1308)

江西赣州土豪刘六十聚众万余人,建国号“刘王”,刻“皇汉高祖”印。江西行省平章政事铁木迭儿招抚诱杀,起义两月而平。

70. 蔡五九起义(1315)

赣南农民蔡五九因元廷推行“延祐经理田赋”,田亩丈量不公,率众杀官吏占宁都,称“蔡王”。元遣张驴率军镇压,蔡五九退入山林被杀。

71. 朱光卿起义(1337)

广东增城人朱光卿借白莲教起义,建国号“大金”,年号“赤符”。石昆山、钟大明响应,克惠州。元将狗札里、沙的征讨,朱光卿被俘杀。

72. 棒胡起义(1337)

河南信阳人棒胡(胡闰儿)以弥勒教聚众,持铁棒舞百斤,称“李老君太子”。破鹿邑焚城,元遣庆童镇压,棒胡被俘解大都处死。

73. 彭和尚起义(1338)

袁州(江西宜春)白莲教主彭莹玉与周子旺起义,周子旺称“周王”(一说“觉王”)。元军突袭,周子旺被杀,彭莹玉逃淮西,成为元末红巾军精神领袖。

74. 郭菩萨起义(1338)

河南杞县郭菩萨自称“佛太子”,以“白莲会”聚众谋反。元廷遣枢密院判官董守懋镇压,郭菩萨被俘,牵连五百余家。

75. 方国珍起义(1348)

浙江黄岩盐贩方国珍遭仇家诬告,与兄弟劫漕运船起义,割据浙东三州。三降三叛元朝,后归附朱元璋,洪武七年(1374年)病逝南京。

76. 刘福通红巾军(1351)

白莲教主韩山童死后,刘福通于颍州(安徽阜阳)起义,拥立韩林儿为“小明王”,国号“宋”。克汴梁时“兵盛势雄”,后三路北伐失败,退保安丰遭张士诚袭杀。

77. 徐寿辉天完政权(1351)

罗田布贩徐寿辉被彭莹玉拥立,国号“天完”(压“大元”),都蕲水。部将倪文俊专权,陈友谅杀倪后弑徐寿辉,天完政权亡。

78. 芝麻李起义(1351)

邳州人李二(芝麻李)与赵均用等八人袭占徐州,众至十万。元相脱脱亲征,以巨石炮破城,芝麻李被俘杀于雄州,赵均用投奔郭子兴。

79. 布王三起义(1351)

湘汉流域布贩王权(布王三)以“北琐红军”克邓州、南阳,称“河南王”。至正十二年(1352年)遭元将答失八都鲁镇压,王权被俘牺牲。

80. 孟海马起义(1351)

湖北襄阳孟海马率“南琐红军”克荆门、归州,与北琐红军呼应。元将咬住率军攻破山寨,孟海马战死,余部并入天完政权。

81. 张士诚起义(1353)

泰州盐贩张士诚率十八盐丁起义,克高邮称“诚王”,国号“周”。降元复叛后据平江(苏州),与朱元璋争雄。被俘后自缢金陵。

82. 郭子兴起义(1352)

濠州豪强郭子兴响应红巾军,克濠州收朱元璋为亲兵。与赵均用内斗受伤死,部众归朱元璋,奠定明朝根基。

十二、明朝(1368-1644)

83. 唐赛儿起义(1420)

山东蒲台白莲教首唐赛儿以石匣得兵书宝剑,自称“佛母”,率众克青州。明成祖遣柳升镇压,唐赛儿突围后神秘失踪,牵连数万妇女被逮。

84. 叶宗留起义(1444)

浙江庆元矿工叶宗留聚千人入闽采矿,因官府禁矿起义,克政和、建阳。正统十三年(1448年)在江西铅山黄柏铺中箭身亡,余部助邓茂七。

85. 邓茂七起义(1448)

福建沙县佃农邓茂七拒交“冬牲”附加租,杀知县起义,称“铲平王”。克二十余州县,设总甲里长制。明将张楷用火器破延平,邓茂七中箭死。

86. 黄萧养起义(1449)

广东南海渔民黄萧养越狱起义,拥船千艘围广州,称“顺民天王”。明都督董兴率狼兵镇压,黄萧养在白鹅潭中箭落水死。

87. 刘通、石龙起义(1465)

河南流民刘通(刘千斤)在房县立国号“汉”,建元“德胜”。明将白圭率京军镇压,刘通被俘。石龙(石和尚)退走四川巫山,被叛徒缚献。

88. 李原起义(1470)

刘通余部李原(李胡子)再起,称“太平王”,聚众百万。白圭分兵八路围剿,李原在竹山被俘,解京磔杀,流民遣返致荆襄空虚。

89. 刘六刘七起义(1510)

河北文安刘宠、刘宸(刘六、刘七)率“响马盗”起义,转战八省三逼北京。明廷调边军镇压,刘六黄州溺死,刘七瓜洲战殁。

90. 蓝廷瑞起义(1509)

四川保宁人蓝廷瑞称“顺天王”,鄢本恕称“刮地王”,廖惠称“扫地王”,聚十万众。巡抚林俊用土兵镇压,蓝廷瑞在汉中受降时被杀。

91. 李自成起义(1627-1645)

李自成继承“闯王”名号,散布“杀牛羊,备酒浆,开了城门迎闯王,闯王来时不纳粮”的民谣,队伍迅速壮大。明末规模最大、影响最深远的农民起义,最终推翻明朝统治但迅速败亡。

92. 张献忠起义(1630-1646)

明朝末期,张献忠据米脂十八寨起义,号八大王。在成都建立大西政权,即帝位,年号大顺,清兵南下,他引兵拒战,在西充凤凰山中箭死。

十三、清朝(1644-1911)

93. 王伦起义(1774)

山东寿张清水教(白莲教支)首王伦以气功治病聚众,克临清城。清将舒赫德用火炮破城,王伦自焚,为清代首次大规模宗教起义。

94. 苏四十三起义(1781)

甘肃循化撒拉族苏四十三因教派冲突,率回民杀知府杨士玑,克河州围兰州。清廷调火器营镇压,义军退守华林山全员战死。

95. 田五起义(1784)

甘肃通渭回民田五建石峰堡为基地,为苏四十三复仇。清将福康安围堡,田五重伤自刎,三千回民跳崖,清军“剿洗净尽”。

96. 白莲教大起义(1796-1804)

湖北襄阳王聪儿、姚之富首举义旗,川楚陕甘豫五省响应。清廷耗银二亿两,用“寨堡团练”隔离战术。义军分青黄蓝白等号,终因分散被歼。

97. 天理教起义(1813)

林清、李文成以八卦教分支天理教举事。林清派二百人潜入北京攻紫禁城,隆宗门匾留箭痕;李文成占滑县称“大明天顺李真主”。事败俱死。

98. 太平天国(1851-1864)

广东花县人洪秀全创拜上帝会,金田起义建“太平天国”。克南京定都,颁《天朝田亩制度》。因内讧及湘淮军镇压,天京陷落后余部奋战至1868年。

99. 捻军起义(1853-1868)

安徽亳州张乐行聚捻成军,配合太平军作战。赖文光整编为新捻军,分东西两路转战八省。1868年扬州覆灭,标志旧式农民战争终结。

100. 义和团运动(1899-1901)

山东直隶民间组织“义和拳”改名义和团,“扶清灭洋”焚教堂、拆铁路。八国联军侵华,清廷转剿杀,运动失败。但促成《辛丑条约》后清廷改革。



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