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7-26 08:42 点击次数:65
你知道哪个中国城市,能把硅谷逼得有点不自信了吗?
2025年7月17日,北京。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现场,一位穿皮衣的老外、一个不喜欢“硅谷”标签的杭州人,坐在台上开始了一场颇有哲思意味的“炉边闲聊”。
一位是全球AI算力教父、英伟达CEO黄仁勋,一位是阿里云创始人、现任之江实验室主任的王坚。
两人聊AI、谈未来、说开源,时而技术干货如瀑,时而情绪输出满屏。
他们的对话,不仅拉开了下一轮AI大潮的帷幕,也狠狠地刷新了“技术领袖该多会聊天”这件事的上限。
而其中最意外、也最热的一句,来自黄仁勋:“杭州,是不是中国的硅谷?”
听到这个问题,很多人可能会下意识点头。但王坚却笑了笑:“我更愿意说,杭州将成为面向世界的创新中心。”
妙就妙在这个“将”字,既表达了谦逊,也甩出野心。这可比什么“东方硅谷”“小加州”来得体面多了。
在全球AI版图重构的大棋局里,杭州已经不甘心只是“中国的某某”,它要做世界的独一无二。
AI到底是“替代人类”还是“拽着人类上天”?
黄仁勋甩出一句带着哲学味道的话:“AI不会替代人类智慧,就像飞机不会替代行走,它是扩展。”
王坚接过话:“AI不是简单地模仿人类,而是增强我们的创造力。”
你品,你细品——这不就是“我不是抢你饭碗,我是给你镀金碗”版的AI辩护逻辑吗?
过去,我们教AI做事;现在,它能自己推理、自我训练、甚至还知道自己该怎么优化自己。
乍一听像是理工科版“打工人逆袭”,但实际上,黄仁勋心里清楚:AI不是来干掉你,是来压你一头,然后跟你一起飞。
就像曾经计算器取代算盘,但没人因此失业;只是有人用算盘炒股,有人用Excel上天。谁进化,谁就赢。
“开源非常重要。”黄仁勋语气很坚定,“它能帮助中国,也能帮助全球AI领域。”
乍听像联合国发言,但这句话的技术含量和战略含义都很深。因为谁控制开源平台,谁就定义规则——即便你代码免费,生态却可能不是你的。
王坚点头:“开源模型已成为驱动AI发展的最大变量,DeepSeek、Qwen、Kimi……一个比一个猛。”
黄仁勋更是疯狂点赞:“DeepSeek的论文简直A+,又科学又工程。”
当年安卓开源,谷歌坐收生态大局;今天AI大模型开源,中国有望用“开源赛道”掰开商用突破口,哪怕起步晚、卡脖子多,只要跑得巧,也能翻盘。
“硅”还行吗?未来AI芯片靠什么卷?
AI的肌肉长在硅上,这事没人怀疑。但王坚还是直奔灵魂:“再过20年,硅还能撑得起AI的未来吗?”
黄仁勋给了个技术男式浪漫的回答:“我们不会再分散算力到碎片硅上,而是用复合芯片让每个单元都能爆发。”
比如,他们已经在搞CPO(Co-packaged Optics)光学协同芯片,让AI芯片成“集体作战”的智囊团。
硅作为AI的“骨头”还在升级,但灵魂已经是数据驱动的。这就像人类的大脑可能还长在人头里,但思想早就搬进了云端。
王坚在现场向黄仁勋推了一个很“文艺”的项目:“2050”。一个面向年轻人的科技社群活动,每年上万志愿者一起搞事、交朋友、聊未来。
“这些年轻人可能对自己迷茫,但他们真切关心世界。”他说。
黄仁勋听了颇有共鸣,说:“年轻人最幸运,他们出生就与AI共生。”
他鼓励年轻人学数学、学逻辑、学编程——就算不做程序员,也该懂AI,就像你不炒股也得知道金融。
“2050”更像中国版“烧钱乌托邦”Burning Man,除了没沙漠和疯狂妆造,它主打“理工男的浪漫主义”,是技术精英给下一代开的盲盒。
阿根廷有位年轻黑客靠自己写的AI模型帮农民判断作物疾病,最后拿下联合国创新大奖。
日本宫城县有个渔村中学男孩用AI识别鲸鱼活动轨迹,成了研究机构“临时外包”大脑。
而中国湖南某县中学老师,用开源AI模型教孩子写作文、出模拟题,三年后学生平均分暴涨15分。
这些人不住在硅谷,不领高薪,连“AI人才”都算不上,却在用AI做让世界真正变好的事。
比起谁能造出更大的AI,或许更值得关注的是:谁能用更小的AI,解决真正的大问题。
#优质好文激励计划#
这场“炉边对话”,你可以说它是“科技大佬的商业互吹”,也可以说它是一次极具现实温度的未来想象。
杭州是不是中国的硅谷?谁知道。反正杭州不想做硅谷的翻版,它想成为AI文明的原创地。
AI会替代人类吗?未必。但它肯定正在替代“无能为力”。
年轻人有没有机会?有的,只要你别把AI当工具,而是当搭档、甚至导师。
“AI会让你变得更聪明。”——但前提是,你愿意先别那么笨地拒绝它。
以下为信息来源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