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8-19 03:27 点击次数:92
8月23日这天,韩国总统李在明的专机从首尔起飞了,目的地不是别的地方,正是东京。这趟“闪电外交”看起来挺正常,可仔细一琢磨,问题就来了。
要知道,就在几天前,中方刚刚发出了9月3日抗战胜利80周年庆典的正式邀请,结果李在明政府来了个“行程冲突”,直接给婉拒了。 转身就安排了这趟美日之行,这操作真是让人看不懂。
说起来也挺有意思,李在明6月刚上台那会儿,嘴上说得挺好听的,“中国是韩国最重要的贸易伙伴”,还承诺要修复前任尹锡悦搞砸的中韩关系。可你看看他的实际动作,跟嘴上说的完全是两码事。
上任后第一通电话打给谁?白宫。第二通呢?东京。到了第三通才想起来给北京打。 这个顺序可不是随便排的,明摆着就是在表态度嘛。
更搞笑的是,8月中旬韩方确认不去北京的同时,高调宣布了美日访问计划。时间安排得那叫一个巧妙:23日到24日访日,紧接着24日到26日访美,这不就是明摆着的“同盟串联之旅”吗?总统府发言人还轻描淡写地说“只是日程协调结果”,这话说出来自己都不信吧。
说到底,李在明为啥会做这种选择?还不是被美国给逼的。
据说白宫私下里给韩国递了话:要是总统先跑去中国,那美韩关税谈判的条件就别想好了。面对美国对韩国钢铁、汽车征收15%关税的现实,李在明最终还是选择了妥协。所谓的“行程冲突”,说白了就是向华盛顿表忠心的外交辞令。
可这趟华盛顿之行的代价,真是不小。
美韩新签的贸易协议被韩国老百姓骂成了“现代版乙巳条约”。 其中有一条特别狠:韩国企业对华投资超过1亿美元的时候,必须向美国报备。这不就是把韩国的经济主权拱手让给美方了吗?
更要命的是那3500亿美元的对美投资承诺。1500亿用来重建美国造船业,剩下的投到半导体、核电这些韩国的优势产业里。可美国那边呢?继续对韩国商品收关税,韩国却得给美国商品开“零关税”通道。这种单方面让利,难怪首尔街头会出现“反对3500亿卖国协议”的抗议横幅。
安全方面的让步更是让人捏把汗。 美国明确要求修改《美韩共同防御条约》,想把覆盖范围扩展到“整个印太地区”,说白了就是逼韩国承诺协防台湾。虽然韩方在访美前紧急放风说“不谈台海角色”,可这种临时划红线的举动,恰恰暴露了他们被动挨打的处境。
韩国外长赵显8月初接受《华盛顿邮报》采访的时候,把中国崛起说成是“挑战”,还指责中国在南海和黄海的活动让邻国“有点棘手”。这种紧跟美国调子的发言,立马就引起了连锁反应。
中国驻韩使馆第二天就回应了,强调“绝大多数周边国家都将对华友好作为优先方向”。 这话听着客气,可里头的警告味道,青瓦台肯定能品出来。结果总统办公室24小时内就紧急灭火,说赵显“被误解”了,主旨是要发展对华关系。外长捅娄子,总统室擦屁股,这出闹剧真是把韩国外交政策的混乱暴露得一览无余。
这种摇摆不定,说到底还是因为韩国的战略困境太深刻了。
经济上,韩国的命脉系在中国身上:2024年双边贸易额3600亿美元,半导体出口63%得靠中国市场,稀土对华依存度更是高达79.8%。可安全上,韩国又得依赖美军的庇护,驻韩美军的指挥权到现在还在美方手里。当美国逼韩国在经济和安全之间二选一的时候,李在明政府想左右逢源,结果却是两边都不讨好。
李在明嘴上说的“实用外交”,在实际操作中露出了真面目:对美日安保全面靠拢,对华就保持口头友好。这种策略在台海问题上表现得特别明显。美方一直在施压韩国加入“印太安全机制”,李在明竞选的时候还开玩笑说“除非外星人入侵才会回应”,现在却不得不硬着头皮宣称“台海和韩国无关”。
经济反制其实已经悄悄开始了。 2023年中韩贸易额罕见地下降了超过5%,韩国汽车巨头现代因为对华合作受阻,年利润暴跌12亿美元。中小企业因为关税问题陷入停工,韩国通胀率飙升到9%,年轻人失业率创了新高。民生压力这么大,“平衡外交”能维持多久?
最讽刺的是什么?李在明政府拒绝参加纪念反抗日本军国主义胜利的庆典,转身却跟昔日的殖民者讨论安全合作。当美日韩计划2026年举行首次联合核演习,构建“东北亚小北约”的时候,韩国好像已经忘记了历史的伤疤。
面对韩国的摇摆,中方倒是保持了惊人的克制。 中国驻韩使馆只是表示“周边国家普遍选择对华友好”,没有直接批评韩国政府。外交部强调中韩关系需要“稳定、可预期”,言外之意是给韩方留出转圜的空间。
这种定力来自对地缘经济现实的清醒认识。韩国半导体产业60%的原材料得依赖中国,汽车零部件厂因为中国稀土供应延迟停工的经历,已经证明了“经济靠美”根本行不通。当李在明跟特朗普签署包含围堵中国条款的半导体合作协议时,首尔应该记得三星西安工厂占其全球闪存产量40%的现实。
中方始终敞开着对话的大门。 即便在韩方婉拒庆典邀请后,中国仍然暗示愿意在经贸领域给韩国更多支持。毕竟,健康的中韩关系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,关键看韩方能不能把握住历史机遇。
首尔街头,“反对3500亿卖国协议”的抗议横幅在热风中飘摇。韩国总统专机即将跨越太平洋,机舱里的李在明或许正在默算着访美的成本:现代汽车年利润暴跌12亿,中小企业停工,老百姓荷包缩水。
当美国要求韩国企业投资中国必须向华盛顿“报备”的时候,所谓“实用外交”的底牌已经完全暴露了——这不过是仰人鼻息的委曲求全罢了。
李在明拒绝北京之行的时候,恐怕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历史对比:2015年朴槿惠顶住美国压力登上天安门城楼,换来了中韩自贸协定和萨德危机前156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。如今韩国通胀率达到9%,青年失业率创新高,却要花掉全年预算的七成去讨好美国。
中国始终从容淡定,因为时间站在真理这一边。 当韩国终于发现所谓“同盟”的本质就是单方面纳贡的时候,东海的风依然会吹向山东半岛,而贸易数据才是最诚实的裁判。
你觉得李在明这次外交首秀,到底是明智之举还是短视行为?韩国在中美之间的这种摇摆,最终会把自己摆到什么位置上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