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09-11 07:32 点击次数:55
宇树科技的四足和人形机器人曾在春晚舞台上大放异彩,如今这家公司即将登陆科创板,估值高达120亿元。可不少人心里有个问号这些“会跳秧歌”的机器人,啥时候才能真正走进普通人的生活?一场资本与技术的“高考”,答案并不简单。
据公开资料显示,宇树科技自2016年成立以来已完成10轮融资,总金额超过20亿元,包括腾讯、阿里、吉利等知名企业都参与其中。公司2024年营收首次突破10亿元,但市销率(PS)达到12倍,高于行业平均水平。业内普遍认为,这样的高估值更多反映了资本对未来故事的期待,而非现阶段产品落地能力。
目前公司收入结构中,约65%来自四足机器人、30%来自人形机器人。但权威数据显示,这些产品80%以上用于高校和科研机构,仅极少部分进入商业展示或教育培训领域。在消费市场,“买回家用”的需求几乎为零。一位从事智能硬件销售的人士坦言“一台基础款机器狗售价十几万元,人形机更贵,一般家庭根本负担不。”
为什么看来风光无限,却迟迟无法走向大众?核心问题之一是技术瓶颈——尤其是机器人大模型(即让机器理解环境并自主决策的大脑)。据王兴兴本人接受媒体采访时透露,目前国产机器人大模型整体水平,相当于ChatGPT发布前1-3年的状态。这意味着,大多数现有产品还停留在“能动会跳”阶段,很难实现复杂的人机交互或日常服务。例如,“识别杯子自己倒水”这种看似简单的小事,对当前商用人形机来说仍然困难重重。
进一步分析可以发现,大模型研发投入巨大。以OpenAI为例,从GPT-1到GPT-4累计投入数百亿美元。而宇树科技虽然盈利,但年度研发预算有限,只能覆盖基础算法和硬件升级,要想实现跨越式突破,还需外部生态与长期耐心配。此外,目前主流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实验室演示、展厅导览等,对大模型能力要求较低,也导致企业缺乏推动底层创新的动力。
那么,人形及四足机器人距离真正走进千家万户,还有哪些障碍?
首先是成本门槛。目前主流型号搭载定制电机、高精度传感器,每套设备成本动辄数十万元。如果要像扫地机器人那样普及到普通家庭,需要将整机价格降至几千元甚至更低。这涉及产业链成熟度、大规模量产以及关键零部件国产化等多方面挑战。据行业专家测算,实现这一目标至少需要5-10年持续努力。
其次是安全隐患。一台身高近两米、体重上百斤的人形机械体,如果系统失控可能带来物理伤害风险。目前绝大多数产品只能依赖预设动作和基本避障功能,还远未达到主动防护与风险预判标准。在欧美、日本等发达市场,有关服务型机器人的法规、安全认证体系也尚处探索期,中国相关标准同样滞后于实际发展速度。因此短期内难以获得广泛信任,更别说替代保姆或陪护人员了。
最后是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。“扭秧歌”“当导游”固然吸睛,但消费者愿意为此买单吗?现实情况表明,只有那些能够解决具体痛点(如扫地/洗碗)的智能设备才具备刚需属性。而目前市面上的仿生类服务型机器人,多数还未找到杀手级应用。从用户角度出发,与其追求酷炫,不如先聚焦农业巡检、安全巡逻、医疗辅助等B端场景,通过批量部署积累数据,再逐步向C端渗透扩展使用边界。有网友评论“如果真能帮我做饭带娃,我肯定掏钱;只会表演的话,看视频就够了。”
值得注意的是,在资本密集入局背景下,公司管理层面临巨大业绩压力。据中信证券辅导材料披露,本轮上市老股东跟投比例超过90%。这种模式虽然保障了短期资金稳定,却也加剧了未来二级市场波动风险。有第三方财经分析师指出“过快推高估值容易形成泡沫,一旦后续业绩兑现不及预期,将影响整个赛道投资热情。”对于创业者而言,与其沉迷舞台效应,不如把更多资源投入底层算法攻坚,用扎实成果赢得长期认可。
如何判断一家新兴科技公司的成长潜力?专家建议关注以下几点
一是研发占比,即每年营收中用于技术创新部分是否持续增长。
二是客户结构变化,看订单是否由高校/政府向工业制造、大众消费领域。
三是在细分垂直场景中的落地案例数量,比如牧羊犬式巡检、电力维护协作、人群疏散引导等。
四则要警惕过度营销包装,把握信息透明边界,不盲目追涨杀跌。
面对风口上的“明星企业”,理性评估才是真正避坑之道。不妨给自己列个观察清单看到新款发布时,多问一句它解决什么实际问题;遇到概念炒作时,再查查背后的真实销量和客户反馈;准备投资相关股票前,也看看招股书里的财务数据是不是经得推敲。如果只是靠舞台秀撑光环,那距离我们家的客厅恐怕还有很长路要走。
回头来看,无论上市还是春晚露脸,都只是中国智能制造产业的一小步。下一站,是让更多普通用户切身受益,让冷冰冰的数据变成温暖生活的一部分。那么,你最希望哪种类型的家用服务型机器人早日落地呢?
怎么看这事?评论区交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