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10-10 15:00 点击次数:68
这事儿,真只是“多几天假”吗?答案显然不是。它更像把家庭照护的那笔“私人账单”,从家里抽出一部分,放到公共善意里来分担。
事情怎么回事很清楚:今年两会上,上海市人大代表姚键提议为父母63周岁以上的子女设立护理假;9月25日,上海市十六届人大常委会通过了《上海市老年人权益保障条例》修订决定,新规将于2025年11月1日正式施行。核心条款之一是:父母住院期间,子女每人每年可申请不超过5天的陪护假;符合条件的独生子女每年上限为7天,陪护假期间工资正常发放。换句话说,以前靠老两口互撑、或花高价请护工的照护场景,有了更多体面的家庭陪伴选项。
很多人会有画面感:老人在病床上,家属一栏却空着;子女在医院和公司之间像走钢丝。新规定至少让这种局面有了制度性缓冲。背景里并非孤立推进,全国已有20多个省市陆续出台了护理假安排;普遍做法是以父或母年满60周岁为起点,独生子女年假通常在5到20天不等;非独生子女在约十余省份也能享假,但天数普遍更少,像山东、安徽多为7天,而天津、云南可到10天。
法规落地并非没有摩擦。社交平台上有抱怨单位不批假的案例,甚至有人走上劳动仲裁的路。对此,北京观韬(郑州)律师事务所创始合伙人刘果提醒:地方有明确规定的,用人单位无正当理由拒绝属于违法,员工可以向劳动部门投诉,或申请仲裁、提起诉讼维权。这话听起来很利索,但现实里操作还要看基层执法和仲裁的节奏与力度。
▶ 意定监护与老年人“自主权”的延伸
条例不仅仅停留在陪护假。它细化了“意定监护”机制:老年人可以事先指定监护人,签订协议可公证,也可邀请居委或养老机构见证,民政部门将推出见证指引并鼓励信息报备。同时,对社会组织担任监护人的监督也被写入职责清单。这一设计的出发点很朴素——尊重老年人的选择,把“谁来照顾我”变成有据可依的安排。
▶ 把“银发经济”摆上台面
条例还鼓励发展养老科技、养老金融、定制旅游和康养产品,提出用身体状况代替单纯年龄设门槛,遏制旅行社以“70岁以上不接单”为由的歧视。监管、金融、公安等部门被明确为防欺诈、维护老年人消费权益的责任主体。这样一整套动作,既有情感照护,也有市场和法律防线,显得更为系统。
数字给出紧迫感:到2024年底,上海60岁及以上户籍老年人口已达577.62万,占总人口的37.6%。面对这样的高龄化速度,单靠家庭私下承担显然吃力。把陪护假、意定监护和银发经济放在一起看,是一套应对老龄化的综合动作:既让家庭在关键时刻争取到时间与保障,也在制度和市场层面尽量保护老年人的尊严与安全。
我个人的感受是,这一系列措施不是万能药,但至少把“孝顺”从口头承诺变成了可操作的社会支持。接下来,关键在于细则如何落地、用人单位与基层组织如何执行、民众对政策的认知与利用。也许更实在的问题是:当家里老人住院,你希望陪护假怎么设,才最管用?谁来真正把落实这套制度的每一个环节盯紧?把这些问题提出来,比光抱怨更有意义。你的想法是什么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