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6:27 点击次数:154
2012年,海尔一口气裁撤1.2万名中层,拆掉科层“金字塔”,把“员工—用户—价值”直接绑在一起
很多人当时觉得这是疯了
在大公司世界里,动结构就是动命脉,尤其是拿中层“开刀”,最容易伤筋动骨
可这次,海尔把“求稳”的路子推倒重来,走了条看起来离经叛道、实则直奔用户的路
把时间拉回更早
2007年,海尔开始了一场不声不响的转型——员工不再按科室分配,而是被鼓励打破组织边界,任意“拼队”,组小微团队,直接去和用户互动
这不是“项目小组”那么简单,是把人、任务、收入、结果都捆在一起,从打工心态转成“创客心态”
到了2012年,刀真正落下:沿用数十年的科层制被拆除,平台型组织取而代之,1.2万名中层岗位被取消,环节最短只剩“用户—创客团队—平台支持”
冷冰冰的数字也在变:2012年海尔在册员工约8.6万人,2013年降到7万人,2014年5月底再降到64955人,当年还计划再精简5000人,重点还是中层管理者
有人问,这么大的裁撤,难道不会乱
事实是,2013年海尔人均创造利润同比提升了50%,组织效率的提升被真实地写进了报表
我更在意的,不是“省下多少工资”,而是那些被挪开的位置背后,流程是否更短、决策是否真的走到了用户那里
如果精简只为节省成本,那只是节食;
如果精简让价值链变短,那才是新陈代谢
“人单合一”的骨架,其实很清楚:人,指创客团队里的每一个人;
单,是用户订单或用户价值;
合一,是让每个人都对用户价值负责,收入和结果直接挂钩
简化一句话就是:用户就是老板,谁离用户近,谁就有话语权
这句话听起来正确,但做起来,等于让中层放权,让平台做“后勤”,让一线直面市场成败
有人形容领导成了“服务员”,其实我觉得更像“奶妈+军需官”,补给、护航,别抢输出
有媒体曾引述IBM前CEO郭士纳的感叹——“我也想过,但不敢做”,海尔做了,而且扛住了
这事像极了健身:减肥很快,练肌肉很慢,可一旦练出来,耐力才是竞争力
海尔在2004年就破千亿营收,却因为自我改造放慢了速度,直到2018年才进《财富》500强
慢一点换来的是长跑体质,后劲更足
更有意思的是“人单合一”的扩散力
海尔海外并购,日本三洋、新西兰斐雪派克、意大利Candy、美国GE家电,没有大换血,没有一锅端的整合,而是把这套组织“酱料”浇上去
结果大家味道不一,却都香了,这种“少即是多”的整合逻辑,避免了并购后常见的文化排异
到2024年,海尔集团全球收入达到4016亿元,体量、韧性和现金流,撑住了这套打法
1.0版本的人单合一,让员工离用户零距离;
2.0版本,开始让企业和生态零边界
比如和建发的协作,原本一年几个小项目,后来合作额冲到几十亿量级
对方的总结很直白——“服务无边界,上不封顶,下不兜底”
这句话的狠在于,把责任放在价值共创上:赚不到价值别指望托底,创造了价值就一起分
这不再是竞赛场,而像开源社区,彼此贡献代码,再共享成果
互联网时代,用户不只是买单,更是共创者
有人在网上喊话需要“内衣外衣袜子分开洗”的洗衣机,工程师边画原型边收集超万条建议,做出了“三筒一体”的“懒人洗衣机”,热搜过百次,还拉出一整套“懒人套系”
当用户成了产品经理,企业的研发周期就像直播间一样,边聊边改,反馈即迭代
我喜欢这种“现场感”,它把以往漫长的立项—评审—量产,拆成一条条短链路
今天的最新进展,也让这场变革有了更强背书
2025年3月,以海尔人单合一模式及实践为基础撰写的ISO56012提案以98%高票通过,成为ISO首次以中国原创管理模式为基础制定的国际管理标准
这不是一纸荣誉,它意味着这套方法具备了可复制、可评估的通用框架
截至2025年9月,全球自发成立了15个人单合一研究中心,覆盖75个国家和地区的41万余家企业在学习这套模式,其中8.2万家已经成功复制
欧洲管理发展基金会把它做成国际管理认证体系,已有92家组织通过认证
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埃德蒙·费尔普斯评价,这套模式破解了物联网时代的管理难题,开拓属于物联网时代的管理方式
彼得·德鲁克欧洲学会会长理查德·斯特劳布还授予张瑞敏“终身荣誉会士”,把中国原创放到了全球管理创新的主舞台
2025年9月19日,第九届人单合一模式引领论坛在北京举行,主题是“组织智能:构建AI时代的智能交互生态”,来自全球的400多位专家学者和企业代表参会,第二届零距离卓越奖从95家参与组织中评出41家
海尔同时发起“零距离卓越联盟”,推动这套模式在全球落地与迭代
听起来有点像技术社区办大会,议题换成了管理方法、组织智能和AI融合,语言变了,但“开源”的味道没变
我相信任何一套方法,只有放到不同场景里“抻一抻”,才能看出韧性
国内有个好例子是奇瑞
传统造车追求规模化,但消费者的喜好越来越细,千篇一律走不动了
奇瑞通过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,从“千人一车”变成“千人千车”,用户不只买车,还买场景体验
结果是销量十倍速增长,已有5.7万名车主拿到了专属定制的车
这背后,正是把用户和制造端的“单”真正绑在一起,生产随需求实时变
国外看德国拜耳
面对亏损和组织臃肿,拜耳在2023年引入人单合一理念,围绕“动态共享所有权”重塑组织,截至2025年年中,这套模式已覆盖其全球一半业务,组建了100多个先锋团队,力争实现20亿欧元成本节约
审批流程被压缩,响应速度上来了,创新动能也不再虚
医药巨头敢这样“轻量化”,我由衷敬佩
当然,放权不等于放任
真正的放权,是用用户价值当锚,用数据当护栏,用平台当底座
我见过不少企业学表皮:把部门拆小,KPI改名,墙上贴口号,最后该卡的流程一样卡,甚至更累
人单合一最难学的不是形,是“谁创造价值谁分配”的机制,和“用户与组织实时交互”的系统
没有这两样,裁再多中层也只是“换牌子”
你说海尔这步到底是自杀还是进化
更接近我的答案是:在从工业到智能的过渡期,任何停在原地的稳妥,都是缓慢的自杀,而用用户价值去重构组织,才是有方向的冒险
2012年的那刀,切向的是“中间层”而不是“中间人”,把本该流向用户的能量从流程里救出来
一家公司能不能长成生态,关键看它敢不敢让别人来共创,敢不敢让用户上桌,敢不敢让平台退后
AI的浪潮又推来一层新命题
周云杰说,AI面前企业要么进化,要么边缘化
如果组织不能像生命体一样实时感知、自动反应,有了AI也只是“换了更快的打字机”
在人单合一的2.0里,AI不是“工具”,而是“神经系统”,把用户的需求脉冲、团队的能力脉冲、平台的资源脉冲,串成一张会自己调整的网络
写到这儿,我还是会回想一个朴素的瞬间:早年有工人说,奖金先不提,能不能在报纸上表扬我一次
这句话很轻,却砸在管理的核心——人不是工具,人需要被看见,被信任,被赋能
当每个普通人都能对一个具体用户负责,他的创造力就会被点燃,这比任何口号都有效
从把冰箱砸出标准,到把科层砸出生态,海尔这场20年的长跑,啃下的是组织这块最硬的骨头
它没有完美答案,只有持续进化
企业的未来,不是“企业帝国”,而是“创业生态”,不是一栋塔楼,而是一片会自我修复的森林
如果必须在“自杀”和“进化”之间选一个词,我选第三个——“重生”,它疼,但值得
而且这次,世界看见了
信源资料环球网:《第九届人单合一模式引领论坛举行 构建 AI 时代的智能交互生态》-2025年9月22日中国日报网:《第八届人单合一模式引领论坛举行 共塑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引擎》-2024年9月23日青岛新闻网:《ISO 首次依托中国原创模式制定国际管理标准!海尔人单合一模式获全球认可》-2025年9月22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