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10-08 17:51 点击次数:62
华天科技 (002185) 9 月 24 日晚间的一则公告,公告显示,公司正筹划收购控股股东华天集团旗下的华羿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华羿微电),股票自 9 月 25 日起停牌,预计 10 个交易日内披露方案,若逾期未完成将在 10 月 17 日起复牌并终止交易。这场关联交易虽不构成重大资产重组与重组上市,却因标的公司特殊的 IPO 经历和行业背景,引发市场对半导体产业整合逻辑的深度关注。
作为被收购方的华羿微电,其身上最醒目的标签是 "IPO 折戟者"。上交所官网记录显示,这家专注于半导体功率器件研发、生产与销售的企业,2023 年 6 月 30 日申报科创板 IPO 获受理,仅一个月后就收到首轮问询,但直至 2024 年 6 月 7 日 IPO 终止,始终未给出任何回复。这种 "沉默退场" 的姿态,与其招股书披露的业绩波动形成微妙呼应:2020 年至 2022 年,公司营收从 8.47 亿元增至 11.6 亿元后微降至 11.57 亿元,归母净利润则从 4163.32 万元飙升至 8813.4 万元,随即断崖式跌至 - 4320.92 万元,扣非净利润更是亏损 7548 万元。业绩的剧烈震荡,或许正是其 IPO 遇阻且无力回应问询的核心原因。
值得注意的是,华羿微电并非普通的亏损企业。据其招股书自述,公司采用 "设计 + 封测" 双轮驱动模式,代表性产品关键性能指标已达 "国际领先" 或 "国际先进、国内领先" 水平,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动车、工业控制等核心领域,在国产电动车控制器市场占据显著份额。这样一家有技术积累却陷入财务困境的企业,与华天科技形成了耐人寻味的业务互补 —— 后者作为 2007 年登陆深交所的专业封测代工企业,拥有 DIP、BGA、SiP 等全系列封装技术,产品覆盖汽车电子、存储器等热门领域,2025 年上半年汽车电子与存储器订单已实现大幅增长。收购完成后,华天科技有望将自身封测产能与华羿微电的器件设计能力深度融合,在功率半导体领域构建 "设计 - 封测" 一体化能力。
但收购方华天科技自身的业绩压力同样不容忽视。2021 年至 2024 年,公司营收在 120.97 亿元至 144.62 亿元区间波动,同比增速从 44.32% 跌至 - 5.10% 后又反弹至 27.99%;归母净利润的震荡更为剧烈,从 14.16 亿元逐年下滑至 2.26 亿元,2024 年虽回升至 6.16 亿元,但 2025 年上半年 2.27 亿元的净利润仅同比增长 1.68%,增长动能明显不足。在这样的业绩背景下收购亏损标的,华天科技的真实意图或许藏在行业趋势里。
2025 年的功率半导体市场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变局:碳化硅(SiC)价格雪崩式下跌,6 英寸衬底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 40%,部分国产 SiC 模块价格已低于传统 IGBT,加速了替代进程。国际巨头集体承压,Wolfspeed 因债务危机申请破产保护,英飞凌等企业利润率跌破 20%,而国内企业却逆势崛起,比亚迪半导体 SiC 业务同比增长 200%,斯达半导、华润微等纷纷实现批量供货。数据显示,2025 年全球功率半导体市场规模有望突破 555 亿美元,2023 至 2028 年碳化硅器件复合增长率高达 25%,中国厂商有望拿下全球 50% 的器件产能。
正是在这样的行业窗口期,华天科技的收购动作有了清晰的战略指向。作为控股股东旗下资产,华羿微电的收购成本或相对可控,而其在功率器件领域的技术储备,能帮助华天科技快速切入高增长赛道。要知道,功率半导体作为电能转换的核心器件,在新能源汽车、光伏等领域不可或缺,单辆重卡的 SiC 用量就达到乘用车的 4 倍,随着储能、超充市场爆发,行业增量空间巨大。华天科技若能通过收购补齐功率器件设计短板,将在国产替代浪潮中抢占先机。
不过市场对此仍持谨慎态度。截至 9 月 24 日收盘,华天科技股价报 11.78 元 / 股,年内仅上涨 1.99%,显著跑输半导体板块同期表现。投资者的担忧并非没有道理:华羿微电 2022 年亏损后未披露最新财务数据,其持续经营能力存疑;且功率半导体行业正陷入产能过剩困境,全球 SiC 晶圆有效产能已从 2022 年的 46 万片激增至 2025 年的 390 万片,远超 250 万 - 300 万片的市场需求。若不能快速实现技术转化与市场突破,这场收购可能从战略布局沦为业绩包袱。
从监管层面看,关联交易的身份让这场收购省去了不少审批障碍,但华羿微电未回复 IPO 问询的 "历史遗留问题" 仍可能成为隐患。市场亟待了解,其 2022 年亏损是否源于行业周期波动,未回复问询的核心原因是什么,以及华天科技将如何整合双方资源。这些答案,或许将在未来 10 个交易日的交易方案中逐渐清晰。
对于持有华天科技股票的投资者而言,这场停牌收购既是机遇也是考验。若交易能顺利推进并实现业务协同,公司有望在碳化硅替代浪潮中打开成长空间;若标的资产持续亏损或整合失败,本就增速乏力的业绩将再添压力。截至目前,公司 380 亿元的市值对应的是 1.99% 的年内涨幅,这场收购能否成为股价的 "催化剂",还需等待时间给出答案。
声明: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,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,您可通过shuahuang.com与我们取得联系,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