发布日期:2025-10-10 18:56 点击次数:55
记得老一辈常讲那会儿的“除四害”运动吗?我跟你说,那不是闹着玩的,真是弄得天翻地覆。那个年代,粮食安全被放在首位,政策驱动下,麻雀被定为“粮食盗贼”。大家都动员来,敲锅打盆、放鞭炮、围圈儿赶鸟,场面就像节日闹剧。人们是为饭碗着急,心急吃不了热豆腐,真心的,谁能怪他们?
动员过程里有热闹也有压力。基层的号召变成了人人上阵的任务,那阵子地方上还要登记捕杀数量,变成了比谁厉害的“体育竞赛”。“见不到麻雀、听不到鸟叫”的口号喊得震天响。农民的记账本里,捕获数被当成政绩,村支书会心一笑,说这样能保收成。就是大家都信了那套话。
初产量似乎回升,表面上风光,庄稼好像长得更壮。可隔年田间的景象让人傻眼害虫爆发,玉米稻田被啃得不成样子。专家下地做了实地调查,用生态学和农学术语解读数据,发现麻雀不仅吃粮,更进行生物控制,抑制害虫种群,维持生态平衡。你说,打掉“麻雀”真的只是解决粮食问题吗?这问句里藏着教训。
科学是冷冰冰的,但后果是热乎乎的连续几年粮食减产,加之气候与病虫害叠加,部分地区出现局部饥荒。学界把这教训写成论文,谈生物多样性、生态链稳定性、害虫天敌保护,还有生态恢复与物种保护策略。专家们语重心长地说,政策要基于证据,不能靠直觉与舆论驱动。真假的?你我都得盯着数据看。
多年以后,麻雀回归乡村,成为受法律保护的普通野生鸟类。回望那段历史,老百姓常常感慨有些看似不眼的物种,其实是田里的“活劳力”。社会在尝试与纠错中学会了尊重自然规律,学会了把农业生产纳入更完整的生态系统管理。反正尊重科学、尊重生态,是保住饭碗的最好办法。我才不信呢,那些只靠砍杀解决问题的捷径还能长久。看着枝头的鸟鸣,大家会心一笑,都是过来人的教训,够味儿,够实在。